陈尚君:朱红霞《代天子立言——唐代制诰的生成、传播与文学研究》序
发布时间: 2019-10-10

朱红霞博士毕业多年,在不算太理想的学术环境下始终坚持学术研究,实属不易。在毕业十年后,终于将原来的学位论文增删定稿,即将付梓,嘱序于我,自不容推迟。



红霞本科就读徐州师大(今江苏师大),学习踏实。硕士在西北师大,导师有胡大浚、伏俊琏、郝润华等教授。胡大浚教授治唐代文学,尤其边塞文学,学有专长。伏浚琏教授的敦煌学研究也是颇有建树。郝教授近年调往西北大学工作,来往较多,她对唐诗及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卓有成就,故他们指导的学生治学认真,根底良好,自不待言。红霞的硕士论文研究宋之问文集的版本,做得很认真,当然合格,但进入博士以后,我总希望与先前的学习研究应该有根本的不同。或者说,我一直认为年轻学人在博士阶段之研究,应该有大的框架与格局,可以做出不同时俗的论文,同时也有长远的开拓空间,可以为一生的学术生涯奠定基础。同时,也要本人对选题有兴趣,乐于挑战自己,勇于攀登高处。与红霞反复讨论了好几个不同方向的选题,她也将基本材料略作梳理,最后选定以唐代制诰为中心的文学研究。


这个选题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谓制诰,简单说就是王言,即以皇帝名义发表的国家文书或行政命令,有很大的权威性,起草的过程也很复杂,所涉范围则包含面极广,无论时间跨度还是内容所涉,皆是如此。虽然一般认为制诰一类文体的文学性似乎不很强,但因其流布面广,有时也能极有感染力和煽动性。更重要的是,为皇帝起草诏书,历来是一般文人梦想的人生最理想境界,即便李杜,又何曾免俗。而一旦侪身其间,对一时文学之号召、组织、协调、评骘,影响都会很大。就另一方面言,就文学研究来说,前人的系统研究还很少,但就历史学来说,在红霞着手以前,已经有了中村裕一《唐代制敕研究》、《唐代公文书研究》、《唐代官文书研究》,毛蕾《唐代翰林学士》、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谢元鲁《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等出色的著作;在红霞经手期间,傅璇琮先生《唐代翰林学士传论》两册陆续出齐,在可作适当参考的同时,也给她提出严峻的挑战。在梳理清楚有关制诰制度及存世文献,并总结前人研究情况后,红霞将研究中心放在唐代制诰在三省之间传播运行进行系统研究,结合文史研究的方法,重点对制诰草拟主体,唐代中书舍人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此外,也试图对唐代制诰文的文学性以及代表作家的制诰文做专门研究。同时,对唐代制诰文的著录、保存和整理进行文献学的研究。


可以说,本书已经很好地完成预订的研究计划,充分参取前人的已有成就,融会贯通,系统论述,详略得当,频有新见,足备一家之言。我特别赞赏其中有关内外制分工的论述。对唐一代曾任中书舍人者之详尽罗列,也是在旁无可据情况下据第一手文献汇录而成。对不同职位、不同场合,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草诏的具体措施,以及学士承旨后的草诏要求,也都有深刻分析。对制诏流布与保存的研究,构成本著另一段较有意味的论述。在尚无快速通讯设备和新闻媒体的情况下,重大事件如何尽快下达到各个层级,并保证贯彻实行,确实很值得探讨,本书的披述也足以满足读者的相关要求。至于制诰的文学研究,本着从用典、词章及内容感人等方面分析,也能抓住重点。对代表作者仅例举燕许大手笔和陆贽为代表,谈得很到位,但同时也感到未能充分展开。留一些遗憾,可以今后弥补。


我一直觉得,文史融通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一定可以是唐代历史、文学研究共同的热点。其实不要我说,许多学者都已经做得很精彩。治文学或历史的学者,虽然各自因为专业立场和关注差异,在最终成果的表达形式上可能各不同,但其实是谁也离不开谁。今人说到唐人文章,喜欢称为散文,其实很难概括唐一代文章的全貌。所谓六经皆史,在唐代研究中,正可以说所有诗文都是史料,所有史书也各具有文学价值。如果以《旧唐书》与《全唐文》来比较,前者是以唐国史、实录为主要依据,改写而成的一朝正史,可以说依据唐人认识,将一朝史事记录下来,是否准确恰当,自然需要学者比读其他文献来审定。《全唐文》及其各类赓续著作所存唐人文章,总数已经超过四万篇,几乎所有都是唐五代人当时当地因为某些特殊因由而写作,无论其地位、时机、缘起如何,所记都是具体的人和事,是历史过程中的特定记录,正好可与正史互补互参互证。现代学术,在文本精确与解说深入方面,确已超迈前代,因而得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生活在现代,又如何可以准确地将历史与文学分切清楚呢?朱红霞的这部著作,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唐代应用文研究,做的人很少,几乎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从敦煌所出刘邺《甘棠集》来看,节度使从受任命开始,幕府即有广泛的社交联系,朝中从宰臣以下各路大臣都需要致谢问候,而邻近乃至遥远的节帅也需要问候送礼,不同节令、不同身份的人问候的语气与分寸都应有适度拿捏,千万不可随意。从敦煌书仪看,民间四时八节的人际交往与互相问候,也十分普遍。科举考试中之试诗赋,乃至应制举时的试策,也已经有许多人作过探讨,只是非常优秀的研究还不多。比如出题的规范与应试者的准备,各以何一范围来划定,作品之优劣评定,又各遵循哪些原则,最优秀的作品又各有哪些细节讲求,探讨清楚都会很有趣。再如铨选试判,是考察文学优异进入仕途者的办事能力,存世作品很多,类型也很丰富,比如一种可以称为范判,如张鷟《龙筋凤髓判》、白居易《甲乙判》皆是,为供人学写判词的标准文本;再为拟判,从古书中取事或假设案情,然后代拟判文,性质与前相近;三是试判,《文苑英华》所存,大多为吏部试判的获选作品;四为戏判,即游戏之作。还有其他各类作品,难以完全分类。再如人际交往间的应酬或联通声气的作品,书札启状,箴戒表告,也有许多种之多,各自有各自特殊的使命。又如丧挽类作品,大约占全部存世唐文的三分之一,也很值得作系统的分析。


当然,包括制诏在内,唐代各种应用文的阐释解读,今后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展开。唐代是骈散兼行的时代,虽然一般来说骈文在表意说理方面不如散行的古文来得清畅明白,但陆贽的骈文则表明,骈文一样可以写得语气畅达,情感动人。而从另一立场来说,无论写制诰或墓志,如果遇到事态复杂难以表述时,恰好可以利用骈俪用典撑起的迷罩,将难言之隐妥当地说清楚。当然,这对今人解读也造成很大的困难,笔者至今仍不敢说在这些文本阅读方面已能胜任,对一些年轻学人来说,可能困难更多。


就制诰来说,我愿意更进一步提倡要加强文本解读,特别是影响最大的那些大赦文书。唐人无论皇帝即位、南郊、立太子、平定叛乱等原由,近三百年间曾实施大赦约一两百次,每一次赦书的内容都极其详尽,从大赦原因说起,然后将内外政策及其变化事无巨细地详说一遍。近年的感觉,这些文书更象现代某次大会后的政策宣示。总有些感觉,这些赦文的形成,更象是一项系统工程。前面的说明赦由的文字,大约是学士或舍人起草,后面条条块块的政策宣示,大约由各职能部门拟定。而这些新政赦目如何贯彻,似乎还有进一步的条流与分疏,并限时落实。我曾有将唐人赦书全部校订的想法,后来耽搁。这里所谈,正是当时的一些想法。


还记得八九年前,与已故朱维铮先生曾有段谈话,不记得什么缘由,他说历代文人为皇帝起草的文书,谁敢把他收到自己文集中去,我立即表示不赞同,认为唐宋两代都是鼓励收录文集,诏书签发过程中,包括起草人在内所有当事官员都要签字,承担责任。有些洁癖者如令狐楚,坚持王言不入私集,但官方并无限制。若欧阳修出院时,院吏已经将他所有在院起草文书,打包装袋,请他带走。欧集中的内制集、外制集即如次编成。朱先生听后,立即表赞同,并表示即此可知中国古代历史是越往后来越走向专制的,并鼓励我能将此意写出来。恰巧为红霞研究唐代王言的专著作序,述此以备掌故吧。


红霞现在任职的学校远在上海南郊,离市中心很远,课务又重,不知红霞今后能不能再开拓新的课题。无论怎样,总应给她鼓励和支持。承她委托作序,仅将我之所知写出,聊供参考。


此序。

陈尚君201778

(朱红霞《代天子立言——唐代制诰的生成、传播与文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9月出版)


目錄

序言/陳尚君1

緒言1

第一章 .中書舍人與制誥草擬1

第一節中書省的歷史和職能1

一、中書令的歷史和職能2

二、中書侍郎的歷史和職能6

三、中書舍人的歷史和職能9

小結23

第二節中書舍人與制誥起草——兼論他官知制誥和翰林學士的草詔24

一、草擬制誥的意義24

二、中書舍人的素質24

第三節中書舍人的來源37

一、家族淵源38

二、推薦43

三、他官遷47

第四節中書舍人起草制誥的方法57

一、按典故起草進畫58

二、制誥在緊急情況下的草擬兩例77

三、中書舍人的工作制度79

第五節中書舍人人員統計 86

第二章 .翰林學士與制誥草擬111

第一節翰林學士的出現113

一、翰林學士出現的時間114

二、翰林學士的成員116

三、翰林學士出現的原因120

四、翰林學士的職掌121

第二節翰林學士的素質和工作制度126

一、翰林學士的素質126

二、翰林學士的宿直131

三、翰林學士和中書舍人等制誥草擬者的草詔心態133

第三節翰林學士對制誥的草擬——兼論翰林學士和中書舍人分掌內外制的問題139

一、翰林學士草詔的範圍140

二、翰林學士和中書舍人分掌內外制的情況和發展143

第三章 .唐代制誥在三省間運行151

第一節唐代制誥的運作程式綜論151

一、唐初的政治體制152

二、唐後期的中樞政治體制152

三、唐代政治中樞的變化和制誥運行制度的關係154

第二節制誥的草擬機構155

一、中書省在制誥文書中的職能和體現155

二、其他情況157

第三節制誥的封駁階段和尚書省執行階段166

一、門下省在制誥運行中的表現166

二、尚書省在制誥的運行中的地位174

第四節唐代三省在制誥文書中的體現和唐代制誥文書公式令175

一、貞觀十五年詔書和貞觀詔授公式令176

二、開元制授實物和開元公式令180

三、關於三省在制誥文書中位置的幾點說明183

小結186

第四章 .唐代制誥與唐代文學關係的若干問題187

第一節制誥文的文學性189

一、用典190

二、聲律辭采194

三、對偶句式199

四、避諱207

第二節翰林學士和中書舍人與唐代文學的若干關係212

一、文士身份213

二、生活和詩文創作以及與其他文人的文學交往216

三、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和推薦文學之士218

四、制誥220

第三節制誥大家研究223

一、燕許大手筆224

二、陸贄《翰苑集》229

小結246

第五章 .唐代制誥的文獻學研究248

第一節總論248

一、中書門下的制敕甲庫248

二、草擬者結集和自藏249

第二節唐代制誥的著錄和保存方式251

一、帝王文集252

二、唐人的制誥集253

三、唐人別集255

四、編入總集257

第三節《唐大詔令集》與唐代制誥文獻研究261

一、《唐大詔令集》的編纂者和編纂時間261

二、《唐大詔令集》的著錄和存佚264

三、《唐大詔令集》的分類及史料價值268

四、《唐大詔令集》的文獻學價值——兼論唐代制誥的文獻學研究272

五、《唐大詔令集》的整理和唐代詔令的補遺情況284

後記286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