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11月11日,台湾中研院文哲所所长胡晓真教授为复旦学子做了一个系列的学术报告。报告分别在光华楼西主楼1101室及1001室举行,共四场,内容以“旅行”、“女性”、“西南”为主题,分别由黄霖老师、周兴陆老师、吴兆路老师及陈维昭老师主持。 第一场报告,胡教授主要以吕碧城的欧美游历为中心,讲述了她1926年至1932年的旅行经历以及她在报刊上所连载的《欧美漫游录》的刊载渊源、主要内容,以及欧战背景下吕碧城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忧郁和纵情享乐等情绪共存的情况。同时胡教授又由吕碧城引出同时代的单士厘女士的外国游记,比较其同异,并溯源中国古代女子游历的多样性及可能性,如嫁娶、随父随夫游宦、节日出游等,并以《醒世姻缘传》、《天雨花》等书中的相关描写为例,指出当时士人对女子出游的看法。由此概括出古代至近现代中国女性的旅行经验及其背后的文化力量。 第二场报告,胡教授接着第一讲的“女性”主题,讲述《镜花缘》中的才女抒写。首先胡教授提出《镜花缘》的双层结构,即花仙贬谪的一层与唐敖、唐小山一路远行聚齐众仙的一层。在这里胡教授以“女儿国”为据来考察作者李汝珍的女性观,同时又以众女聚齐后的宴饮、猜迷、做酒令等活动设置来讲述作者的“才女”世界构想,以及唐小山的旅行来阐释女性旅行中的收获,由此联系第一场报告中所讲述的女性游历内容。之后又参照《镜花缘》的时代,比较当时的随园女弟子盛况,以此来说明《镜花缘》中的“才女”群像。 第三场与第四场报告主要围绕“西南”叙事展开。在第三场报告中,胡晓真教授摘取《野叟曝言》、《蟫史》中有关西南地区的抒写部分,分别对照两书作者在创作白话长篇及文言长篇时的心态,比较了其在讲述西南地区“异质”文化时的批评姿态,以此说明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于自身儒家文化背景的优越感,其中以他们对西南地区婚礼、丧礼时的记述为主要窗口来考察清代小说中的西南叙事,并依明代以来的西南改土归流等史实背景来关照作者在小说文本背后的“正统”眼光。而第四场报告,胡教授是选取陆次云的笔记《峒谿纤志》来考察作者对西南地区的记录。胡教授指出,陆次云因为没有真正的西南体验,所以其笔记中的记述有相当的部分是听闻、是想象,甚至是误读的西南讯息。比较同时代文人吴淇的《粤风续九》,陆次云的记录显然没有吴淇真实体现下的描述准备。 过《峒谿纤志》的“志余”部分曾多处引用《粤风续九》,也因“志余”我们才了解到《粤风续九》的诸多内容,特别是其中对于西南地区声音的记录,可以说为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相当保贵的资料。最后胡教授还提到陆次云的另一著作,即讲述山川、地理,“继大荒经而作”的《八纮译史》,并谈到顾颉刚先生对此书的称赞,《四库总目提要》对此书因为不是信史所做的批评,以此来说明陆次云笔记中的西南叙事所具有的似小说而又类史实的双重特点。 四场报告中,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和胡教授进行交流。如有的同学因《镜花缘》而谈到女性地位的问题,有同学在听完关于陆次云的西南叙事后很想知道他在文学史上是否有一定的地位等等。各位主持教授及到场老师们也进行了自由的讨论和交流,如关于古典小说“难以卒读”的问题等,胡教授对这些问题都一一进行了解答,会场气氛活泼而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