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海教授主讲“中国诗学精神探原”
发布时间: 2010-06-08

 

2010315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古代文论讲座”第三期,邀请到了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前所长,上海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陈伯海教授做了题为“中国诗学精神探原”的讲座。郑利华教授出席了该讲座并担任主持嘉宾。

陈伯海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着中国诗学从本质上体现了具有“生命论”的文化精神这一论点,分别从“情志为本”——诗性生命的本跟;“因物兴盛”——诗性生命的发动;“立象尽意”——诗性生命的显现和“境生象外”——诗性生命的自我超越等四个命题,以及中西方文化在观念、程度及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怎样的差异等方面,对中国诗学的总体特点和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

陈教授认为,中国诗学充满了生命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它并不同于西方以“表现论”、“反映说”或“移情说”等作为传统诗本位的论调,而是将中华民族特有的“情理结合”、“天人合一”和“群己融通”的思想感情交汇融合,认为“万物有灵”,所谓诗的本根在于人的内心,外物的作用只是触动它,而“心感”也是源于生命之间的沟通与感应。在“意”与“象”的关系方面,陈教授提出,中国诗既要追求“意象融合”,又要防止“象”对于“意”的遮蔽。因此对“象外之象”、“韵外之旨”的意境的追求便成为中国诗歌审美的主要特点。这种审美是感性生命的自我超越,是道德理性与感性的自然融合而非分离,其最终结果仍是回归到生命的本质上。因此,中国诗学的“生命论”是一种“大生命”的本位论,即便在西方理论不断被引进的今天,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值得传承下去的现实意义。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