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0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古代文论讲座”第15期,邀请到了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马卫中教授做题为“同光体代表诗人间之理论差异”的讲座。袁进教授主持了讲座。
马教授首先指出,“同光体”已成为学术界当前研究的热点,但也存在着研究的盲点,比如同光体成员内部的理论差异。马教授从“同光体”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同光体”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发源时间考察、“同光体”的诗学宗趣三个方面对“同光体”进行了概述,提出“同光体”是指近代主要是光绪、民国年间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陈宝琛、郑孝胥、沈曾植、陈三立等
关于同光体内部之派别,马教授认为存在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是陈衍根据诗歌风格所分的两派:清苍幽峭派(代表诗人:郑孝胥)和生涩奥衍派(代表诗人:沈曾植、陈三立);另一种是其恩师钱仲联先生根据地域所分的三派:闽派(代表诗人:陈衍、郑孝胥等)、江西派(代表诗人:陈三立)和浙派(代表诗人:沈曾植)。 两种分法的角度不同,但都可以言之成理。
最后,马教授着重分析了陈衍“三元说”与沈曾植“三关说”、陈衍“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与沈曾植“学人之言”、陈三立“诗人之言”之间的差异。首先,马教授用详实的史料为我们证实了“三元说”是陈衍首次从诗歌角度所创立,在此过程中可能同沈曾植有所商议;而沈曾植则提出了“三关说”,二者文字相似,又共同交流心得,故引起了二者争论的一段公案。“三元说”主要的取法对象是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三关说”也主张学江西诗派,但更推崇以谢灵运和颜延之为代表的六朝派,二者在取法对象上有差异。“三元说”是从文学的角度讲,就诗论诗;而“三关说”是从为学(佛学)的角度讲,就学论诗。另外,与“三元说”相比,“三关说”更强调诗歌与时代的精神。陈衍的“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并不主张经学、史学、百家之学等“学人之学”入诗,陈衍所谈“学人之诗”关键在于强调要与诗中带着写景与言情的“诗人之诗”合。而沈曾植“学人之言”是谈学诗途径,认为其与治学途径、甚至与修道途径相一致,主张融经入诗。陈三立是从其政治活动家的角度论诗,其所谓的“诗人之言”是继承了古代“诗言志”的传统,其“恶俗恶熟”也是强调诗人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三者间存在如下差别:沈曾植:著名学人——关心学术修养;陈三立:以政治活动家而为诗人——关心政治修养、道德修养;陈衍:从事文学专业的诗人——关心文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