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教授主讲“文论视野中的宫体诗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6-08

 

2010420,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古代文论讲座”第十三期,邀请到了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的曹旭教授,做了题为“文论视野中的宫体诗研究”的讲座。邬国平教授主持了该讲座。

曹旭教授的讲座风格独特,令人难忘。演讲之初,他从个人经历出发,以其亲身体会作为引领主题的“楔子”,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首先,他回顾了自己在二十年前所存在的“五大迷雾”:1、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诗国”,然在文学批评中,所涉及到的诗人却往往屡遭诟病;2、国外歌颂爱情的诗歌在国内很受追捧,然而宫体诗为何却独遭否定批评;3、最早反对宫体诗的侯景,其为人品行极差,按照常理来说,被坏的一方所反对的往往应该是好的东西,然而宫体诗为何仍遭反对;4、宫体诗向来被认为是帝王腐朽生活的反应,但在中国历史上,宫体诗的作者往往是生活较为清廉的。因此荒淫的生活与宫体诗的产生是否有着必然联系;5、宫体诗往往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但一个国家的衰亡不去寻求政治、经济上的因素,而以文学、女人作为替罪羊,这种政权的垮台是历史的必然。相反,宫体诗作为一种精神上放松的产物,其出现是否应视为“强国之音”?教授坦言,正是这“五大迷雾”激发了他对宫体诗研究的兴趣,并最终使其走上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学术道路。

曹旭教授介绍了自己在1986发表的《论宫体诗的审美意识新变》一文。在文中他提出,研究宫体诗应紧紧抓住“新变”二字,承认宫体诗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教授认为宫体诗“新变”的历程,就是中国诗歌美学如折扇一般不断打开的过程。由于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人的审美意识也就在变化。从“建安风骨”的“风骨”美学时期,经“田园”——“山水”——“建筑”——“体物”等由外向内、由巨向细的转变,诗歌从战场上向人的生活一点点走近,继而将人体当做摹写的对象,宫体诗从此兴盛起来。这是齐梁时期形成宫体诗的必然原因。

关于“新变”的特征,教授认为有如下几点:1、注重描写静态的人物美和服饰美;2、展现女子的内心情感天地;3、拓展了诗歌体物的风格,逐步真实、细腻;4、创建了律体。而关于“新变”的原因,教授则将其概括为:“思想观念——新旧道德转型之际所存在的空隙”、“理论改变——“文学放荡论”的产生、“民歌影响”、“佛教影响”、“与生活中的美携手而行——品评人物的风气和对‘美’的潮流的追求”、“‘风骚辞赋’的遗传”等因素。

最后,教授提出了“宫体诗”审美“新变”的意义,那就是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做出了无私的奉献,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正是宫体诗的新声才组成了盛唐之音,可以说,没有宫体诗,也就不会有中国诗歌史上最鼎盛的盛唐时期的到来。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