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教授主讲“天人观——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哲思背景”
发布时间: 2010-06-08

 

2010415,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古代文论讲座”第十一期,邀请到了南开大学教授陈洪教授做题为“天人观——中国古代问路的主要哲思背景”的讲座。黄霖教授主持该讲座。

        陈教授首先提出一个“皮毛论”,并以其为楔子展开了他的演讲。他认为,对于文学理论来讲,它所依附的“皮”有两重:一重是哲学(广义),一重是文学。古今中外,文论莫不孳生、依附于特定的哲学思想(广义)体系。另一方面,文论又必然关联于特定的文学实践——这既包括创作、欣赏,也包括传播、批评。然而,现今的中国文论面临着“失语”与亟待“话语重建”的问题,这就有必要重申文学理论的“两张皮”观点。而“天人观”是一张覆盖广泛的“皮”,它不仅仅是一种历史哲学,更令“究天人之际”成为中国千古有识之士的的哲理梦想。

  楔子过后,陈教授又从先秦天人观开始梳理。他指出先秦时期的天人观源头比较复杂,儒家、道家等先秦诸子的思想言论都会涉及到这个话题。但以对后世文学思想中之影响而论,最为重要的是以《易传》为代表的“人天相应”观与以《庄子》为代表的“天人相对”观。为了阐明这两种观点,陈教授分别举了大量的文献记载为例。在论及两种观点之间的关系时,陈教授指出:先秦诸子有着比较强的“本体论”色彩,即要给“人事”带有本质性的追论。但中国古代的哲理思维不会存在着纯粹的哲理性思辨,很快就会将落到“人生观”的地面上来。“人天相应”是以“法天为则”,而“天人相对”则强调“屏人近天”(摒除人的要素,回到天的本真)。二者是相对的。这两个维度都体现了先秦诸子对道德观的审视和价值观的思考。前者注重道德观的色彩较为浓重,而后者注重价值观的色彩较为浓重。

将两类“天人观”阐述清楚后,教授以“直截影响于文论”和“间接影响于文论”为分类标准,分别列举大量文论资料用来说明天人观对于古代文论的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其中,在“直截影响”部分,他列举了《文心雕龙·原道》篇、《文选序》、《御選唐宋文醇》等例;而在“间接影响”部分,则列举了《诗品序》、《叙小修诗》、《南齐书 文学传论》、《杂说》、《童心》、《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一》、《第六才子书王实甫西厢记》等例的相关内容作为例证。其中《御選唐宋文醇》较为稀见,因此该材料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同学们的眼界。

最后,教授就“天人观”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结论和思考。他总结道:天人观是中国古典文轮中相当普遍的哲理背景。一般而言,以《易传》为代表的“人天相应”观由于和“君权天授”的观念相洽,往往更容易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接,被用来证明、提升文学的价值。而以庄子为代表的“天人相对”观念,一般而言,与文学“自觉”、独立意识相关,此种观念更容易被疏离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士人青睐、吸纳。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以上的看法也只是大略的情势,两方面的影响也不是泾渭分明。其所言的仅是一种研究的思路而已。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