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瑾教授主讲“明代复古诗学与民间意趣”
发布时间: 2010-06-08

 

2010413,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古代文论讲座”第十期,邀请到了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绍瑾教授,做了题为“明代复古诗学与民间意趣”的讲座。陈维昭教授主持该讲座。

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两大学术回应”、“民间意趣在‘七子派’复古诗学体系中的本根性地位”、“‘风传统’与‘雅传统’”和“研究复古与民间问题的现代启示”。教授首先回顾了二十世纪文学界关于“民间”话题的三次“大燃烧”;其次,他指出学术界对中国复古诗学的误解和低估,尤以对明代“七子派”的曲解为甚,自此陷入了对“七子派”和民间意趣不愿正视或浅层次解读的误区。

教授以李梦阳《诗集自序》为引,对学界目前存在的对于“真诗在民间”的两种不同理解分别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七子派”推崇汉代古诗的复古思想本身,即包含了对民歌直抒胸臆、自然感兴的创作程序的肯定;明代复古主义者对民歌的称许和推崇,不独李梦阳为然。

教授介绍了美国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提出的“小传统”和“大传统”的区分,他列举了众多言论资料来解释中国诗学传统的“风”与“雅”,并揭示出一个重要思想:与《雅》传统以及“后世诗人”的体制化、概念化、礼仪化相比,《风》传统讲的是一种缘发性、直接性的美感生成机制,是一种纯粹“当下”、“不隔”的原初体验。再次,教授又介绍了明代复古诗学语境下的李、杜比较论,并概括出“风传统”和“雅传统”之间的“以情为主”与“以意为主”;“主情”与“主理”的区别。他认为“七子派”复古诗学更为根本、内在、深刻的在于,他们对诗歌的诗性特征和美学本质进行了执著的追寻,并把历史的审思与诗学的终极性问题的探寻紧紧联系起来,思考的是诗之所以为诗的终极性、关键性问题,以及诗性精神在历史文化运作中不断离散的悲观性思考。

最后,教授概括出中国诗歌的三次转型,并认为中国诗歌不断退化、难以为继的真正原因是文化理性成熟后童心泯灭和诗性智慧的不断退化。他还提出了“相信宿命,抑或化古为今”的关于中国现代诗走向问题的思考。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