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济喜教授主讲“诗兴精神与中国文化”
发布时间: 2010-06-08

 

2010412,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古代文论讲座”第九期,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袁济喜先生,做题为“诗兴精神与中国文化”的讲座。陈引驰教授主持该讲座。

    袁教授主要围绕着“诗兴”这一主题,分“诗兴精神与原始生命体验”和“诗兴精神与中国文化重建”两部分进行论述。袁教授指出:中国的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种类,而且是民族精神的总的放射,是一种诗兴文化。所谓诗兴精神主要指诗歌审美活动中迸发出来的生命体验与升华,是中国文化将人生与艺术有机统一的精神显现。他列举了《诗经》中《周南·关雎》、《周南·桃夭》与《邶风·柏舟》诸篇说明“兴”的基本含义有两点,即感发与托喻的功能。而《诗经》中的起兴是远古生民观物取象,由此及彼的习惯性思维。

在论述“诗兴精神与原始生命体验”时,教授以《尚书·尧典》中的相关记载为例,认为诗歌是一种与音乐和舞蹈相伴,呈现出立体状的生命冲动的艺术形式;而《说文解字》中对“兴”的解释则与原始生命冲动相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的运用使得远古先民将情感与物象有机结合起来,其诗歌创作最终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兴”的种类有许多,教授据《诗经》中诸篇将其常见者概括为鸟兽、草木、鱼类和想象虚拟而成的禽物如麒麟、凤凰等四类。同时“兴”还与“生”相通,《周易·归妹》、《史记·乐书》、《礼记·乐记》中均有相关记载。

在论述“诗兴精神与中国文化重建”时,教授分别列举钟嵘《诗品序》、唐人与兴象风神(杜甫《秋兴八首》)、王夫之《俟解》论诗兴、林语堂《中国人》、朱光潜先生提倡“兴”之中蕴含的审美人生意味与宗白华先生强调“兴”对于生命意志的激活等例,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地将“兴”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教授用五句话做了一个小结,即:诗兴精神是中华文化原始生命的升华;它通过使情成体与取物观象而实现;它是中华精神家园的栖居;它是原始跃动在文明形态下的反拨;它的建构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