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中教授主讲“破体:中国文论批评问题的嬗变规律”
发布时间: 2010-06-08

 

201046,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古代文论讲座”第八期邀请到了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重点编写教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诗》的首席专家李建中教授做了题为“破体:中国文论批评问题的嬗变规律”的讲座。中文系副系主任陈引驰教授主持该讲座。

教授以“破体释义”作为小引,拉开了讲座的序幕。他首先引唐·张怀瓘《书断》与唐·戴叔伦《怀素上草人歌》为例,用以说明“破”强调的是一种“变化”。由此出发,教授又概括出批评史上的“破体”之两种界定,即:“破彼一时代之旧文体,创此一时代之新文体”与“破‘设文体之有常’,将理论内容安放于文学文体”。

 

 

小引之后,教授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将破体的流变划分为五个时期,即“(先秦)无体的时代:寄生与随意”、“(两汉)借体的时代:史传与序跋”、“(魏晋南北朝)俪辞的时代:论说亦丽”、“(唐宋金元)境与意的时代:诗人言诗”与“(明清)文备众体的时代:天地间竟有此等文字”。在对这五个时期的流变进行论述时,教授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实例作为其观点有力的佐证。例如在解说“无体的时代:寄生与随意”时,他先后引用了《尚书》之“诗言志”、《左传》之“季礼观乐”、《诗经》之“以诗论诗”和老庄语孟之“文论对话”为例来说明“寄生”这一先秦典籍中的片段式言说的概念;又以《老子》“道”与“音”、《庄子》“道”与“言”、《论语》“仁”与“诗”、《孟子》“仁”与“乐”等为例来说明“随意”这一文化意旨下的文论追随的概念。其讲述思考全面、体例严谨、层次清晰、材料丰富,令在座的同学受益匪浅。

 

 

最后,教授紧跟时代步伐,以目前流行的“互联网时代的批评文体”作为尾声结束讲座。在这一部分中,他力推胡戈对电影《无极》所做的视频形式的评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同时提出批评文体要“死去活来”,即文学评论者既要有严谨扎实的规范性评论文体的写作基础,同时又能不囿于“常规”的硬性限制,写出情感真实,形式自由的文学评论,这样中国文论批评才能有新的活力,开阔出新的天地。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