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教授主讲“感兴:情感唤起与审美表现”
发布时间: 2010-06-08

 2010323,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古代文论讲座”第六期,邀请到了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艺学博士点带头人,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张晶教授,做了题为“感兴:情感唤起与审美表现”的讲座。郑利华教授主持了该讲座。

教授的演讲首先主要是围绕“兴”这个概念所展开的。“触物起情”谓之兴,正是“物”所呈现出的宇宙生命感与创作主体的个人感受合二为一,从而触发了主体的创作动机,所以刘勰认为诗是“持人情性”的。因此,教授将“兴”与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相联系,认为“兴”的主要作用是唤醒创作主体本身的自然情感,而自然情感与审美情感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其升华的过程是一体化的。审美情感实际上是自然情感的外在形式化,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

在对“兴”的阐释的基础上,教授又解释了“偶然性”的问题。他认为“感兴”的产生契机是偶然的,并举叶梦得《石林诗话》、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谢榛讲“天机”及黑格尔关于“必然性不应该以它本身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论断等众多实例,来说明艺术的“意外就是“惊奇”,这是进入审美所无法跨域的必须阶段。只有“偶然”才能产生“感兴”,才能真正触动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产生美的作品。这是那些刻意的、雕琢的创作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张晶教授不仅用形象的、生动的语言解说了“感兴”这个古老的、传统的范畴,同时也教给同学们一个治学的方法,那就是怎样利用大量的材料,对其进行整合、思辨、提取、构思、判断,从中得出属于自己的想法或结论。我们不应面对材料一片茫然,或是亦趋亦步地跟在古人或前辈的后面,而是要从对材料的理解中,运用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思维整合能力,提炼出新的观点,这才比较有价值。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