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盛江教授主讲“《文镜秘府论》研究片思录”
发布时间: 2010-09-10

 

 

 

201099,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古代文论讲座”第十七期,邀请到了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卢盛江教授,做了题为“《文镜秘府论》研究片思录”的讲座。黄霖教授出席了该讲座并担任主持嘉宾。

《文镜秘府论》是由日本人空海所编撰的一部中国诗文论著作,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它的编成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史,留下了一部极有价值的珍贵著作。而卢盛江教授则将自己十余年的心血倾注在对这部巨著的研究上,在取得了可喜成就的同时,也获得了独特的心得体会。首先,教授认为,做学问,要寻找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和核心问题。学术要发展,就必须要面临前人的成果,而在前人的成果上应怎样继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这不仅仅是《文镜秘府论》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术研究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其次,对于具体材料的研究考证,相对来讲是一个微观的问题。然而这方面的工作应该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要有一个宏大的视野,要站在理论的高度,从理论层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与同学们分享第一点体会时,教授分别举了三个切实而详细的例子。第一是关于王利器先生对于《文镜秘府论》的研究状况。教授在首先充分肯定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他在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教授认为,王利器先生的研究薄弱点在于未能作传本调查,未能取得第一手资料。他指出先生的研究所采用的底本欠佳,且校本过少,许多抄本所提到的内容,王本里均未涉及;另外王利器先生对很多古文论方面的概念如“十病”等并未作注释,而这些未被注释的文论概念却是相当重要的;第三,先生在对一般词语的解释上也存在问题,甚至完全解错。如将文论方面的“八体”释为书法范畴的“八体”、意为冬天的“玄英”释为唐代宫殿名等。另外王利器先生在用典作注方面也存在失误,如用中唐的书为隋朝的典故作释、通本作注不平衡等。而教授正是因为自己通阅了《文镜秘府论》的所有版本,掌握了足够的一手材料,因此他能发现王利器先生研究上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这些环节入手,逐渐扩大研究面,可在先生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版本系统,进行新的研究。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日本著名学者小西甚一先生对《文镜秘府论》的研究状况。小西甚一先生是教授非常敬佩的一位前辈。他的巨著《文镜秘府论考》在《文镜秘府论》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重要意义。然而小西先生的研究也存在薄弱之处。最突出的一点在于小西先生本身是一名日本人,因此他的关注点大量集中在《文镜秘府论》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状况上,而对在中国的相关问题的体会却并不深刻。而且他的研究成果已是五十年前的,五十年间学术向前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文镜秘府论》的研究也必然要向前走。例如“四声八病”研究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五十年前的小西先生所不能预见的;另外,小西先生在资料查阅方面也存在疏漏。作为拥有地利人和条件的日本人,他并未完全搜集到藏于日本众寺庙中的《文镜秘府论》所有版本。因此很多重要的问题被疏漏掉了。包括他本人认为无关紧要的材料,例如“卷次”是“天、地、东、南、西、北”还是“天、地、东、西、南、北”的问题,也被略掉未录。先生则认为版本找全的意义在于使传本系统的环节能够衔接起来,解决材料的可靠性的问题。进行原典考证在《文镜秘府论》的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小西先生则在这一问题上出现失误;再者,小西先生对于日本本身的很多问题也没有注意到。例如《文镜秘府论》的作年以及促成空海最终写成该书的重要因素,都未曾进入小西甚一先生的研究视野。而教授同样是因为掌握了全面的一手资料,才能在小西甚一先生几乎看似“完备”的研究基础上,发掘薄弱环节,拓宽自己的一条新的研究道路。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八病”与“四声”研究的问题。通过亲自对魏晋至初唐时期29位诗家诗作原本的细致梳理,教授初步理清了“八病”的发展脉络,并认为“八病”是由沈约所提出的。同时,他认为对于近体诗律的追求,自永明时期便开始了。不仅是“四声”、“八病”,还有平仄、对仗等声律问题。所以“永明体”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四声八病”的问题。另外,对于“四声”,陈寅恪先生最早提出了“四声”与梵语“吠陀三声”之间的关系,认为“四声”的发现是受佛经转读的影响。为了研究“四声”与梵语的影响关系、“吠陀三声”是否存在,其对“四声”有何影响等问题,先生不辞辛劳专门请教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并亲自研究梵语。这已涉及到语音史的问题,同样也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从原点出发,经调查统计,教授得出的结论是在古典梵语中“吠陀三声”是以某种方式被留存下来的,并随着古典梵语的佛经吟诵进入了中原。在吠陀梵语中至今还保留着“吠陀三声”。因此,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即“吠陀三声”确实对“四声”产生了影响,并且至今还完整留存,并未消亡。这一例证也可有力说明,在解决薄弱环节的过程中,就是要下功夫找原点,找一手材料。这样才能拓宽研究思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在讲座接近尾声时,同学们纷纷踊跃提问,卢教授则就大家的问题一一进行耐心而细致的解答。整个讲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同学们对卢教授的精彩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