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说之三:江户时代的日中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 2014-03-24

         这一讲铃木老师以日本江户时代为中心,从当时的庭院、寺庙、画作以及民间通俗信仰与文艺活动等方面来谈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接纳。

           首先,铃木老师以入话的方式介绍了日本各地的神社、寺庙等建筑,以此引入这些寺庙、庭院背后深藏的许多中国文化符号。在这里,铃木老师特别指出江户时代士人、民众对“西湖”的“接受史”。以东京的上野公园不忍池为例,铃木老师指出该公园是学的琵琶湖的浮御堂,而浮御堂则有西湖的影子,如永井荷风的著作中就有时人将不忍池比作小西湖的记录。另外,像松尾芭蕉的笔记中描写象泻的风景时,也跟西湖做了比较。

         随后,铃木老师追溯了“潇湘八景”在日本的流传历史,举出大量的图片说明江户时代上层的大名喜爱西湖堤”,建造庭院是喜欢用平坦的堤防河虹桥。同时,在地方城市,偏远的城镇也有西湖画,这些都说明当时日本社会对西湖的偏爱。除此之外,铃木老师还提到歌舞伎、落话等民间通俗文艺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改造,,如歌舞伎《关羽》、《国姓爷合战》、《楼门五三桐》等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最后,罗书华老师做了总结,指出“文学想象”这一特别的文学现象——即像松尾芭蕉没到过西湖却可以想象西湖的景色,范仲淹没登过岳阳楼却写出了名篇《岳阳楼记》。有同学在提问阶段也问道:江户时代的文人在描写“八景”和“西湖”时是基于想象多还是大多有过实地考察,对于这些问题,铃木老师都给予了解答。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