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与中国近代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与传统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召开
发布时间: 2010-06-03

本届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与中国近代文学学会联合主办,2008年10月25日至2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大学、西南大学、河南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7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与会代表以“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与传统”为主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提出了新观点,提供了新资料,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开幕式上,全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山东大学郭延礼教授热情欢迎与会学者,并对上海近代文学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全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黄霖教授简要回顾了复旦大学在近代文学研究方面所作的成绩。之后,关爱和、张宜雷、左鹏军、胡迎建、曹旭、郭长海、张寅彭、陈广宏等分别作了《同光体的诗论与诗作》、《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变革的拐点》、《二十世纪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普遍性缺失》、《试述新文学兴起前后五十年间旧体诗之嬗变》、《论何绍基诗歌美学创变》、《中国近代文学转型前夕的诗歌》、《陈苍虬与晚清民国旧体诗坛》、《龚自珍与中国抒情性文学的前现代转型》等大会主题发言。随后分诗文、小说、其他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了研讨。
近代文学观念的转型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天津社会科学院张宜雷指出,近代文学时期是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观念转变的拐点,至五四新文化运动臻于高潮,并完成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天津师范大学赵利民从复古主义“卫道崇古”与“尚雅”的文学观念、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以及“新”派理论家向传统的“回归”等方面对近代文学观念的转变作了探讨。复旦大学黄霖对清末民初小说话中的理论热点问题作了分析,指出这一时期的小说话的存在是古今转型、中西交融的产物,是小说史与小说批评史的宝贵资料库。以为:“清末民初的小说话,本来就非凭空而起,而是与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形式来看,毫无疑问是直接受到了中国传统诗话、词话等的启发,又与中国传统的小说批评血脉相连。”“从内容上看,清末民初小说话中有不少是介绍或考论传统小说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总结小说规律,乃至在评论新小说时,其所持的观点往往还是十分传统的。”“但是,在从传统而来的小说话作者们中,有些人一开始就重视小说与当今现实之间的关系。”德州学院季桂起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为视角,探讨近代以来文化环境与文学观念转变的关系。指出,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影响到文学观念,就促成了文学观念的调整。影响中国文学观念调整的主要文化思想因素有:近代民族意识的崛起、进化论思想的输入、民主主义精神的浸润和市场商业风气的熏染。在近代以来文学观念的调整中,传统的文化资源逐渐让位给外来的文化资源,中国的文学观念在理论模式上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另如上海师范大学曹旭《论何绍基诗歌美学创变》、华中师范大学黄念然《中国文学理论近现代转型的现实语境》、河南大学刘涛《从古典的“义法”到现代的“结构”》、湖南大学刘再华《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近现代转型》等,均各有创见。
近代文学创作研究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此次会议收到这方面的论文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涉及到诗文、小说、戏曲等不同文体。苏州大学马卫中指出,近代出现了继汉代、中唐和清初之后又一次叙事诗创作高峰,这是对我国古代叙事诗创作的一次总结。然而,目前学界在这方面关注不够,仅见关于姚燮、金和、贝青乔、黄遵宪等人叙事诗的零星论述和探讨。他的《试论近代古体叙事诗的创作特征》一文从近代古体叙事诗的创作概况入手,概括论述了其在内容主题和艺术表现两大方面主要特征,深化和拓展了近代诗歌的研究。河南大学关爱和认为,同光体的诗歌创作体现着打通唐宋、转益多师的实践精神,为旧体诗的存在与发展拓展了疆域。上海大学张寅彭与沈阳师范大学张永芳分别以陈苍虬与黄遵宪为个案,探讨了近代旧体诗与新体诗对诗歌传统的坚守与新变。复旦大学朱文华指出,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小说文本,到中国现代小说作品的形成与问世之间存在的关系,表现为与中国古代近代小说的没落期交叉并行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先声期”的客观存在。华南师范大学邓丹揭示了刘清韵《望洋叹》传奇在中国近代女性戏曲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另如复旦大学陈广宏《龚自珍与中国抒情文学的前现代转型》、长春师范学院郭长海《中国近代文学转型前夕的诗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胡迎建《试述新文学兴起前后五十余年间旧体诗之嬗变》、山东大学孙之梅《“适独坐”的审美实现——论袁昶诗》等,均有考有论。
一些学者还从文化教育等角度切入,对近代文学进行跨学科的观照和阐释,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复旦大学袁进在题为《试论现实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崛起》的发言中指出,在中国近代,作家的创作和审美深受科学的影响。现实主义强调文学必须客观反映现实,抓住现实深处的规律,对现实要按照普遍规律典型化,这些概念和思路都与科学思想有关。现实主义的前提假设与当时人们对科学万能的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是现实主义的内在精神。对“科学精神”的崇尚也是改造黑暗现实的一个方面。现实主义的崛起与文学本身的变化和外国文学的影响也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也强化了文学与教化、实用的结合,没有将艺术的基础建立在生命本体上,其中的教训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河北师范大学张俊才以“南开新剧”在直隶地区的兴盛为切入点,探讨近代文学在北方所发生的现代转型。中国传媒大学韩晗以“现代性”为出发点,研究了基督教文明与萌芽期中国话剧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杨联芬论证了晚清女性主义如何在民族主义话语中获得理论合法性,并探讨了中国女性主义的特殊处境极其与民族主义的依附关系。另如江南大学路云亭《直东义和团时期的演剧空间》、河南大学杨萌芽《清流、维新与遗民》、济南大学王国伟《士之变迁:从八股文士到洋场众生》、上海大学杨绪容《现代法治想象与晚清“反侦探小说”》、曲阜师范大学张全之《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小说的文学史意义》等,都颇有新意。
还有些学者从文学研究的概念及文献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在理论观念和研究实践方面造成的背离文学史事实的普遍性缺失进行了反思,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在引起重大反响、推动学术进展的同时,也逐渐表现出一些局限和缺陷。这既表现在概念提出者的有关文章中,更突出地表现在运用这一概念进行文学史研究和写作的众多著述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开端部分即最初二十年经常处于被淡化、忽略甚至缺席的境地,这种显然背离文学史事实的情形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严重影响该领域及相关领域进展的理论观念和研究实践上的普遍性缺失。这种不利于学术进展的情形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尽快得到改变。福建师范大学陈庆元、五邑大学田若虹、中国社会科学院吴泽泉、山东教育学院杨峰等则从文献考证入手,丰富和补正了近代文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提交了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前近代文学研究现状和水平的学术论文,主题明确,探讨深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得到了与会学者的肯定。这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必将对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文学从古代到近现代的转型研究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次会议除了进行学术研讨之外,还进行了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会换届选举,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任黄霖教授被选为新一届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王飚、关爱和、袁进、马卫中、张永芳等教授任副会长,并聘请邓绍基、郭延礼、管林等教授为学术顾问。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