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源教授第四讲:我对中越文化交流的所思所想
发布时间: 2014-04-12

        4月12日上午,陈益源教授在光华楼西主楼1001教室进行了本次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我对中越文化交流的所思所想——以蔡廷兰(1801-1859)为例。

        这一讲,陈教授主要以蔡廷兰1835年意外漂流至越南及其所著《海南杂著》为例,讲述了中越文化交流一些亟待挖掘的文献及材料和研究中越文化的一些思路和方法。首先,陈老师介绍了《海南杂著》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即1835年,蔡廷兰由金门返回澎湖的途中遭遇台风,漂流至越南,在一路步行回国的3个月零18天的过程中,他对越南的观察和记录。该书分三个部分,“沧溟纪险”; “炎荒纪程”; “越南纪略”。接着,陈老师追踪了文献中有关蔡廷兰和《海南杂著》的记录,如历史学家连横先生所藏的《香祖诗集》、林则徐对《海南杂著》的阅读、丘逢甲到西贡时所写的“不堪回首香祖句”等。然后,陈老师讲了自己重走蔡廷兰路线的经历:他们到了菜芹汛“、顺化王城,找到了河内天使馆(今越南佛教总会)等等。最后,陈老师有介绍了《海南杂著》的译本:1877年的俄译本,1878年的法译本以及日译本和2005年的越文本。还有,《海南杂著》初刻本和再刻本的差别之处。

        同时,陈教授还举了大量自己田间考察的例子,强调了“材料的连接”问题。如他在河内对福建会馆的考察过程中就发现了闽商捐款人名单,而其中的杨万继就出现在《海南杂著》中。他还谈了越南的妈祖信仰,还有自己正在努力的方面和一些重要的研究工作等。

       最后,同学进行了提问,记录越南的主要文献有哪些; 《海南杂著》初刻本和再刻本的出入及关于金门文化的研究问题等。罗书华老师做了报告总结。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