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20世纪以来赵景深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19-10-10

赵景深(1902-1985),字旭初,幼名阿诺,笔名邹啸、博董、陶明志等。祖籍四川宜宾,生于浙江丽水,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民间文艺学家、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和俗文学研究大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小说、曲艺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宗师和泰斗。”[1](金名《赵景深先生诞辰百年纪念》)他经受了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洗礼学术活动和20世纪的学术思潮、文学思潮密切相关。他是20世纪俗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俗文学研究历程可以看作是20世纪俗文学研究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他在戏曲、小说民间文学(主要包括童话、弹词和鼓词)等研究领域中开拓性贡献使他成为20世纪蜚声海内外的戏曲史家和戏曲理论家成就卓著的俗文学研究大家。



一、20世纪以来赵景深研究总况

由于赵景深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学界对他的关注基本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对他的研究成为学界的一个关注点。就笔者所见,20世纪以来和赵景深相关的文章约278篇。其中新中国成立前30篇,新中国成立后115篇;21世纪以来的十二年间共约137篇;硕博论文共6篇。1928年《大江月刊》第一期发表馥泉的《零零碎碎:弥勒佛赵景深》至1949年这段时期,共发表文章30篇,其中1930年江绍元的《读赵景深童话论文》是最早关注他童话理论研究的文章。30年代17篇文章的主要关注点:一是“牛奶路”公案及他的翻译和理论;二是对他这个时期出版的小说集《栀子花球》;文学史《中国文学小史》、《中国文学史新编》;散文集《琐忆集》、《文人剪影》;创编的《文言初步》等论著的评价;三是他给人的印象等等。40年代12篇文章主要谈赵景深早期的文坛活动,如唱昆曲、唱大鼓、任编辑时向老舍约稿的趣事等,评介他早期的学术著作或翻译作品。通览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这些文章可知,上世纪40年代,赵景深已是活跃在文坛和学界颇有影响的著名作家和文学史家。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至70年代,关于赵景深的文章只有4篇,这是时代情况使然。50年代极左路线时期和10年文革时期,赵景深一直受到批判,所以对他的关注和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文革后,自19801018《解放日报》刊登陈建华、江礼旸的《赵景深和“昆曲研习社”》始,赵景深及其学术研究重新受到学界关注。1985年,赵景深不幸去世,这一年发表了较多悼、忆念的文章。80年代发表的44篇文章,其中31悼念、回忆性散文,1篇评价诗集《荷花》,1篇是他的著译年表,只有11论文关注俗文学研究。90年代发表64篇文章,其中43篇是回忆性散文;4篇探讨他对“牛奶路”翻译;6篇研究他的诗歌散文;2篇研究他早年的文学活动;2篇和著作《修辞学讲话》有关;而研究他弹词、鼓词、童话、戏曲、小说等俗文学方面成就的文章只有7篇。


21世纪关于赵景深文章共93篇,54篇是回忆性散文;6篇涉及他的翻译,其中5是对他翻译“牛奶路”问题的探讨,1篇关于他翻译的《女人的王国》;研究评价诗歌散文的8篇;关于他编写的文学史的1篇,这篇文章主要研究复旦大学教师的教材编写活动,以他和陈子展为例分析;研究他在戏曲、小说、童话、民间文学等俗文学方面成就的共24篇。另外,还有研究他的戏曲成就、童话理论及其藏书的硕博论文6本:硕士论文4本,博士论文2本,其中三本是以他为中心展开研究的。复旦大学蔡琦的硕士论文主要论述其戏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复旦大学凌一鸣的硕士论文重点考察所藏的俗文学资料特别是线装本图书。首先概述他的生平、对其藏书的目录来源略加梳理;其次对他所藏的俗文学资料分戏曲、民间曲艺、小说三类进行考察、研究,揭示其文献学意义;再次考察其藏书及其他学者对其藏书的利用情况,以探究其藏书观西南大学伍丽洁的硕士论文从译介学的角度研究他对儿童文学的翻译活动儿童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其它三本硕博论文都是个别章节涉及他在戏曲和童话方面取得的成就。


综合考察这些文章,大部分是悼念、回忆性的散文,主要侧重于评价道德、人品以及培养从事俗文学研究者所做的工作与贡献,偶有涉及其学术,但多概述性的。有一围绕“牛奶路”公案,评价他的翻译理论。大约有54文章是关于他在小说、戏曲、童话、曲艺民间文学等俗文学领域的研究,不到全部文章总数的五分之一。


赵景深俗文学研究现状注一


赵景深在20世纪文学的研究领域都做出比较突出的成绩,但他在俗文学领域的贡献最大,下文将从戏曲、小说、民间文学俗文学四个方面分析前人对他俗文学领域贡献研究的现状。


一)赵景深戏曲成果的研究


20世纪以来,研究赵景深戏曲成果的文章共19篇,现按论文内容分述如下:


1、介绍赵景深的昆曲活动。1946年发表的《人物点滴:赵景深擅唱昆曲》[2]、水楼《赵景深唱曲音不准》[3]和外汉《赵景深的虹社》[4]属于人物的新闻报导,报导昆曲活动。陈建华、江礼旸《赵景深和“昆曲研习社”》[5]主要记述文革后,1980年的某个周日,上海昆曲研习社社员在他家客堂里的活动情况赵景深的讲话。赵易林《赵景深与昆曲》[6]汪继来《赵景深与昆曲》[7]都谈他一生中学唱、演出昆曲的活动及他为弘扬和扩大昆曲影响做的贡献。姜德明《赵景深与〈戏曲〉》[8]介绍在1942年的国难时期,他和庄一拂在上海创办专谈昆曲和戏曲史的刊物《戏曲》,以及这个只坚持出版5辑就被迫停刊的刊物的主要撰稿者及刊载内容。


2、纠正赵景深戏曲研究中的错误、补充其研究的不足颖陶《介绍赵景深先生之戏文本事并附谈黄孝子》[9]向读者介绍刚出版的《宋元戏文本事》一书,并根据所见材料,对其中的《黄孝子》一文的不足之处做一些补正工作。顾随《跋赵景深先生的〈读曲随笔〉》是《读曲随笔》中《双渐苏卿》一文的读后札记,兼作是书的跋文。吴梅《与赵景深论〈宋元戏文本事〉书》(原载1942年《戏曲》第四辑)[10]吴梅在赵景深的《宋元戏文本事》一书出版后,接到赠书,看后写给他的信,信中纠正了书中几首曲子归属的不确之处。英郁《关于昆剧复兴问题并与赵景深先生商榷》[11]是在“极左”思潮中批评赵景戏曲观点的文章,批评他当时对戏曲的一些看法,带有较强的政治倾向性,持论有失公允,非正常的学术讨论和评价。叶子铭、吴新雷《荆钗记南戏演变初探——兼与傅惜华赵景深两先生商榷》[12]根据新发现的材料将《荆钗记》现存各种版本归纳为“古本”和“改本”两大系统,发现从古本到今本的演变过程中,“古本”和“改本”最大的不同是将“舟会”改为“庙会”,而非他《谈〈荆钗记〉》一文根据徐渭的《南词叙录》中关于宋、元无名氏旧编和明初李景云改定《琵琶记》的记载,就推想《荆钗记》的古本和今本的不同是李景云将“庙会”改为“舟会”。此文只是发现赵景深《荆钗记》研究中一个推断错误,没有涉及他戏曲研究中的其它问题。元亢、张励《临川四梦善本重版——兼与赵景深同志议暖红室二刻〈牡丹亭〉》[13]对他在《汤显祖随笔》中提到广陵社重印暖红室《牡丹亭》采用复刻冰丝馆清辉阁本,提出不同看法,并对这个本子的情况做了一些说明。


3、评介赵景深戏曲研究论著,总结他的戏曲研究和研究方法。评介赵景深戏曲研究论著的主要有金名、泽田瑞穗和邓绍基等人。金名《戏曲史研究五十年——记赵景深教授》[14]重点评介他戏曲研究方面的学术论著,文章还是概论性的,并没有对他的戏曲研究做深入考察。〔日〕泽田瑞穗著,江巨荣翻译的《理论的戏曲史——简介赵景深著〈曲论初探〉》[15]介绍和评价他的《曲论初探》一书。《赵景深学案》[16]简单介绍他的学术经历,并概述他的学术著作《曲论初探》、《戏曲笔谈》、《民间文学丛谈》、《元明南戏考略》、《明清曲谈》、《曲艺丛谈》等书的学术要旨。邓绍基《以“五心”铸造成就的赵景深先生》[17]部分内容介绍学术历程及他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成果,阐述他的《童话概论》、《童话学ABC》、《童话论集》、《中国文学史新编》、《宋元戏文本事》、《元人杂剧钩沈》、《弹词考证》、《大鼓研究》、《民间文学丛谈》等学术著作在学界的贡献、价值和意义。《赵景深对中国南戏的研究》[18]是朱守良主编《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中的一节,只提到赵景深在元杂剧和宋元南戏辑佚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重点介绍《曲论初探》一书的贡献,并列出他的戏曲研究专著。


总结评介赵景深戏曲研究、研究方法的有雷群明、李平等人。雷群明《赵景深与戏曲研究》[19]首先追溯他从事戏曲研究之前的经历及如何踏上戏曲研究之路的;其次总结他的戏曲研究方法,名之为“立体研究法”,并概括这一研究方法的特点:一是以考证为基础,把考证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二是把案头研究与舞台实践结合起来;三是把戏曲与其它姐妹艺术(如小说、音乐、舞蹈、美术、诗词等)结合起来研究;四是比较研究,除戏曲与姐妹艺术的比较之外,还有中国戏曲与外国戏曲比较,不同剧种、不同戏曲作家作品的比较,同一戏曲作家作品的前后比较等等。李平《赵景深教授和戏曲研究》[20]《赵景深教授在戏曲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21]他五十年来的戏曲研究进行总结:一是从方志杂著中收集有价值的资料,介绍或考订作者的生平,以戏曲文献作为研究作家作品的基础。二是通过谨慎的校勘对照,科学推断作品的流变,进而探求戏曲不同时代的格局体制。三是推崇民间戏曲的地位与作用。四是介绍重要的戏曲理论著作,为后人撰写戏曲批评史提供方便。另外,后文历数他在戏曲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考察了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4、赵景深对戏曲理论界的贡献。蒋星煜《戏曲理论的浇灌者——赵景深教授的重大贡献》[22]和《戏曲理论家赵景深》[23]两篇文章,前文主要谈他在戏曲理论界的贡献:他除出版自己的戏曲研究论著外,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陆萼庭的《昆曲演出史稿》、徐扶明的《元代杂剧艺术》、叶长海的《王骥德曲律研究》等戏曲论著的成书、出版都有他一份功劳:这些论著或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他的指导,或在完稿之后经过他的校正,或在出书过程中得到他的帮助。后文以学术著作为纲,重点介绍他在戏曲研究帮助、培养戏曲理论家、戏曲工作者所做的贡献。


另外,除这些单篇论文或专书中的相关章节,对他戏曲成就研究的还有两本硕士论文:蔡琦《赵景深戏曲研究》[24]和刘精瑛《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戏曲研究》。[25]《赵景深戏曲研究》首先概述赵景深的人生历程、为人处事、人品、藏书治学及对昆曲的贡献等等。其次论述他的学术转向,分析转向的主客观原因。再次重点分析他元杂剧的结构、角色、南戏、关汉卿、西厢记和戏曲理论等的研究。最后从重视资料的收集、科学考证重视戏曲的民间传统三个方面分析他的戏曲研究特色。《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戏曲研究》中的相关部分根据他在《中国文学小史》中对戏曲相关问题的研究,探讨他的文学史观和戏曲史观已受进化论的影响,关注文学、戏曲的现代性问题南戏及民间戏曲研究。


综上所述,研究赵景深戏曲研究的文章,或介绍其昆曲活动;或纠正其戏曲研究中的错误、补充其研究的不足;或对其戏曲论著整体、概括性的评价,总结其戏曲研究、研究方法及特色;或总结他对戏曲理论界的贡献。蔡琦和刘精瑛的论文虽然对其戏曲研究的某些具体内容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仅限于几个方面。总之,这些文章基本上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其戏曲研究做整体性评价,还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赵景深小说成果的研究

学界对赵景深小说成果的研究最为薄弱,只有4篇文章。李鲁人《对赵景深先生整理“英烈传”的一些意见》[26]最早关注赵景深小说成果的文章,不过仅限于对他整理的《英烈传》提一些意见。金性尧《赵景深与中国小说史》[27]主要谈他的为人,并从“思想性”出发,评价他《中国小说丛考》一书中的几篇文章受时代政治浪潮的影响,不得不如此,认为还是他的考证文章最有价值。姜德明《小谈〈银字集〉》[28]主要对赵景深的小说集《银字集》中收录的文章做概略性介绍。古耜《〈中国小说史略〉早期品评两家谈》[29]主要谈赵景深和阿英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品评,认为赵景深和鲁迅都擅长胡适所说的“清儒家法”,所以他能够和鲁迅展开较深入的对话,从而对《中国小说史略》提出一些他人所不能提出的看法。这几篇文章对他小说研究成果的研究,和他在小说领域做出的贡献相比较为简单粗疏,故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对赵景深和俗文学研究

赵易林《赵景深与俗文学》《赵景深写抗战大鼓》[30]首先谈赵景深幼年接触通俗文学的经历和成年后的俗文学创作研究。其次论及40年代主编“俗文学”周刊。再次论述其治学的严谨精深和他交往的国际友人等。段宝林《中国俗文学的开拓者——纪念赵景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31]重点论述他在俗文学(包括童话学与民间文艺学)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及其在民间文艺和俗文学发展初期为俗文学发展做的工作。李平《赵景深的俗文学研究》[32]首先较系统的论述他从事俗文学研究的经历和他在童话、民间故事、大鼓、弹词等俗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开拓性贡献;其次对他的《大鼓研究》、《弹词考证》两部论著做概括性介绍;最后谈他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带领“赵门弟子”整理和校订一批重要的清代弹词作品,还有小说研究论著及小说研究的特点。


20世纪40年代,赵景深在上海主编三份报纸的俗文学周刊,这些俗文学周刊在俗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关家铮根据家藏刊载这三份报纸俗文学周刊的相关资料,发表系列文章探讨赵景深主编俗文学周刊的价值意义,考察在这周刊上发表的文章。关家铮的论文共4篇:其一,20世纪40年代“沪字号”〈俗文学〉周刊》[33]首先介绍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主编的这三份俗文学周刊的出版时间、出版情况、编辑思想、刊载内容、主要撰稿人及他们文章涉及的内容和具体刊载情况。其次比较详细的阐述这三份俗文学周刊在当时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在俗文学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作最后对这三份俗文学周刊进行历史定位。其二,《四十年代上海〈神州日报〉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周刊》[34]对抗战后他上海主编的《神州日报·俗文学》周刊做了较详细的介绍,肯定这份只出两期的《俗文学》周刊的地位和价值,并将这份周刊发表论文的内容予以略录。三,《赵景深先生主编的“沪字号”〈俗文学〉周刊》[35]首先论述郑振铎对他从事俗文学研究活动的影响。其次阐述“沪字号”俗文学周刊的宗旨、主要撰稿人及在在中国俗文学确立地位最初时期的作用影响。再次论述他主编“沪字号”《俗文学》周刊的工作态度和他这个时期俗文学领域的其它贡献。其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赵景深先生的俗文学研究》[36]前半部分内容和《赵景深先生主编的“沪字号”〈俗文学〉周刊》相同,此处不赘。文章的后半部分详细列出他在“港字号”、“沪字号”、“平字号”《俗文学》周刊上刊发的俗文学论文,并总结这些文章的特点。


20世纪的“俗文学”周刊进行研究的学者,除关家铮的这四篇论文外,还有车锡伦《关于〈二十世纪“俗文学”周刊论文总目〉以及“俗文学学派”》[37]文章首先探讨了以郑振铎、赵景深等为代表的“俗文学派”研究的对象、理论和方法。其次论述赵景深在民间文艺学(童话学、戏曲和曲艺)上取得的功绩、他俗文学研究的特点及其主编的三份“沪字号”俗文学周刊的意义。车文研究“俗文学”周刊内容和关文重合的部分不再重述。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郑振铎、赵景深及其它俗文学派学者论》[38]把他和郑振铎等人归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学派,而不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学派,探究他们的研究目的不是为建立一个民间文学学科,而是为他们所认为的“俗文学”取得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以表现中国文学史真实面目与发展进程。刘锡诚和车锡伦的文章相同之处在于都把赵景深和郑振铎归为“俗文学学派”,不同之处在于刘侧重讨论赵景深和郑振铎为俗文学争取文学史地位做的贡献,车文侧重从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角度讨论他们的成就与贡献。


四)赵景深民间文学成果的研究


1、童话。解放前,最早关注赵景深童话研究的是1930年发表在《现代文学》“批评与介绍”栏目中江绍元的《读赵景深的童话论文》[39],文章首先介绍他20年代研究童话的主要成绩,指出他在童话学上努力的三个方向:介绍西洋学说;批评西洋人的童话故事集;分析考据中国的童话及比较中国与非中国的童话。其次评价他的童话学论著《童话概要》与《童话学ABC》,比较客观的分析评价他在当时条件下取得这些成绩的不易。金大森《赵景深与童话》[40]介绍他早期翻译、创作的童话作品编辑的童话集和童话论文集。倪墨言《赵景深的童话研究》[41]主要谈他在童话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不过仅是对他童话学论著概述。《赵景深的童话学理论》[42]是蒋风主编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的第四章第三节分别从对童话起源及其本质的解释;对童话分类及其特征的解释;对童话功能作用的解释;对童话作品的批评研究对他童话理论的评价五个方面对的童话理论做简单评述。《赵景深的童话学研究》[43]是蒋风、韩进的《中国儿童文学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首先追溯他从事童话翻译研究活动的发展历程。其次从他的童话理论译介、研究涉及的内容;童话即民间故事;设法把童话给儿童看;进化的人类学派的方法——研究童话的正宗;童话中说理愈多愈不能近儿童等几个方面,总结他儿童文学理论的成就。李红叶《赵景深的安徒生童话翻译与研究》重点探讨他以成人心态解读安徒生童话的问题。[44]张珍《文本中的心灵体验:赵景深对安徒生童话的研读》[45]重点分析他注重童话净化人心灵的作用,而他翻译的安徒生童话作品同样具有这个特点。陈文娟、朱健平《赵景深在选择翻译<安徒生童话>过程中的自我造型研究》[46]从新历史主义视角对赵景深作为译者进行研究,发现在选译《安徒生童话》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造型,进一步剖析了此过程中对其进行形塑的各种“非人化的历史力量”他由此而形成的独特观点。伍丽洁《赵景深翻译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47]从译介学的角度探讨他翻译的童话、童话理论与其童话创作的关系,此文重点分析了他的翻译主张和翻译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他译介童话的活动童话创作的影响。代茜《20世纪前期中国童话研究史初探》[48]部分内容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他的童话理论,具体阐述他确立童话研究的民俗学传统他对童话范围、概念的界定及给童话民俗学的定位。


从以上对赵景深在童话方面成就的研究看,这些研究或对其童话论著和取得的成就作概括性评述;或从译介学的角度谈他翻译和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或对其童话理论研究的内容做总结;或从民俗学的角度透视其童话学理论,但总体来说,对他在童话领域成就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曲艺。《赵景深·穆木天》[49]是吴野、文天行主编的《大后方文学史》的第六章第三节,主要论述他在抗战初期写作鼓词的动因、意义这些鼓词作品的时效性和纪实风格,同时论及这些作品的缺点和不足。《音乐文学创作热潮与赵景深的大鼓词》[50]陈青生、文天行主编的《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第四章第二节,主要论述抗战初期他在上海出现的音乐文学创作热潮中创作的《战浦东》、《平型关》《八百英雄》等表现中国军队英勇抗战业绩叙事励志性的大鼓词;批评他最初的几篇大鼓词偏重于对“大鼓词”形式的摹仿和套用,作品的内容流于肤浅空泛,艺术技巧也简单粗糙,同时肯定其《八百英雄》艺术上取得的成功。蒋星煜《大鼓与鼓词——向赵景深教授求教》[51]对他关于“鼓词”和“大鼓”是两种不同的曲艺;“大鼓”是有唱无说,“鼓词”是有唱有说;“大鼓”是短篇的,“鼓词”是长篇的;“鼓词”是韵文写的小说,“大鼓”是叙事诗等观点提出质疑,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从以上这两部文学史中有关论述和蒋星煜的文章看,研究内容只涉及抗战初期他创作的鼓词作品有关“鼓词”和“大鼓”的几个论点,对他的其它曲艺形式的创作和研究根本没有涉及。


3、其它。对赵景深在民间文学其它方面取得的成就研究的只有关家铮、秦耕、姜彬、段宝林四人的4篇文章:关家铮《赵景深遗稿〈甘肃青海民歌集·序〉》[52]重点评介他《甘肃青海民歌集·序》一文在西北民歌“花儿”研究史上的地位价值。秦耕《赵景深先生关心民间文学教学》重点论述他在20世纪50年代民间文学倍受歧视的时代大背景下,以一个著名大学教授的身份积极参与上海地区的各种民间文学活动,并为民间文学争取地位做出努力。他还在晚年对该文作者接替他在复旦讲授民间文学课程给予热情的鼓励、培养和扶持。姜彬《赵景深先生与上海民间文艺界》重点论述他对指导、培养上海民间文艺界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工作和贡献。段宝林《赵景深先生与民间文学》[53]主要论述他引进西方民间故事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运用民俗学、人类学方法进行文学研究的贡献和影响,并评介他俗文学研究重要论著的内容、地位价值同时,评介他在中国故事学、民间文学、俗文学方面做的开拓性、启蒙性、鼓吹性工作。


总之,赵景深俗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前人的研究还有诸多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虽然某些方面已有文章探讨,但基本上还是概论性的,多流于肤浅和浮于表面;既使某些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但也只限于对个问题的探讨,故对他俗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做出贡献进行一次相对系统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一:此处“俗文学”作为一个概念范畴包括戏曲、小说、曲艺、童话、民间文学等在内,还包括当下俗文学概念涉及的内容。



[1]李平,胡忌.赵景深印象[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57.

[2]人物点滴:赵景深擅唱昆曲[J].人物杂志1946(11).

[3]水楼.赵景深唱曲音不准[J].东南风,1946(21).

[4]外汉.赵景深与虹社[J].海星.1946(12).

[5]陈建华,江礼旸.赵景深和“昆曲研习社”[N].解放日报198010(18).4.

[6]赵易林.赵景深与昆曲[J].上海戏曲,1995(5).

[7]汪继来.赵景深与昆曲[J].东方艺术,1998(2).

[8]姜德明.守望冷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9]颖陶.介绍赵景深先生之戏文本事并附谈黄孝子[J].剧学月刊,1934(10).

[10]王卫民.吴梅戏曲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3:512-513.

[11]英郁.关于昆剧复兴问题并与赵景深先生商榷[N].文汇报19581(12).5.

[12]叶子铭,吴新雷.荆钗记南戏演变初探——兼与傅惜华赵景深两先生商榷[N].文汇报,196111(29).3.

[13]元亢,张励.临川四梦善本重版——兼与赵景深同志议暖红室二刻牡丹亭[J].江苏戏曲,1982(11).

[14]金名.戏曲史研究五十年——记赵景深教授[J].上海戏曲1981(2).

[15]〔日〕泽田瑞穗,江巨荣.理论的戏曲史——简介赵景深著〈曲论初探〉[J].文教资料简报,1984(11).

[16]张岂之.民国学案(4)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17]邓绍基.“五心”铸造成就的赵景深先生[J].文学遗产2003(1).

[18]朱守良.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19]雷群明.文苑纵横谈7[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20]李平.赵景深教授和戏曲研究[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1985(5).

[21]李平.赵景深教授在戏曲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2002(3).

[22]蒋星煜.戏曲理论的浇灌者——赵景深教授的重大贡献[J].戏曲研究,1984(9).

[23]蒋星煜.戏曲理论家赵景深[J].文教资料,1986(4).

[24]蔡琦.赵景深戏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25]刘精瑛.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戏曲研究(1904-1949[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26]李鲁人.对赵景深先生整理“英烈传”的一些意见[N].光明日报,19581(8).

[27]金性尧.伸脚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28]姜德明.守望冷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9]古耜.中国小说史略早期品评两家谈[J].粤海风,20125.

[30]赵易林.赵景深与俗文学[J].文教资料,1986(4).

[31]段宝林.中国俗文学的开拓者——纪念赵景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J].文史知识,2002(12).

[32]陈平原.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M].北京市: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33]关家铮.20世纪40年代“沪字号”俗文学周刊[J].民俗研究,2002(2).

[34]关家铮.四十年代上海神州日报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周刊[J].山东大学学报(社科),2000(6).

[35]关家铮.赵景深先生主编的“沪字号”俗文学周刊[J].新文学史料,2002(1).

[36]关家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赵景深先生的俗文学研究[J].中国俗文化研究,2004(2).

[37]车锡伦.关于二十世纪“俗文学”周刊论文总目以及“俗文学学派”[N].文艺报,20074(5).

[38]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郑振铎、赵景深及其他俗文学派学者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2004(2).

[39]江绍原.读赵景深的童话论文[J].现代文学.1930(3).

[40]郭大森,高帆.中外童话大观[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

[41]姜德明.倪墨炎书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42]蒋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M].石家庄市: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

[43]蒋风,韩进.中国儿童文学史[M].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44]李红叶.赵景深的安徒生童话翻译与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45]张珍.文本中的心灵体验:赵景深对安徒生童话的研读[J].西昌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

[46]陈文娟、朱健平.赵景深在选择翻译<安徒生童话>过程中的自我造型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4).

[47]伍丽洁.赵景深翻译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8]代茜.20世纪前期中国童话研究史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9]吴野,文天行.大后方文学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50]陈青生.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1]蒋星煜.中国戏曲史探微[M].济南:齐鲁书社,1985.

[52]关家铮.赵景深遗稿甘肃青海民歌集序[J].民俗研究,2002(4).

[53]段宝林.赵景深先生与民间文学[J].新文学史料,2002(1).


(2022年10月20日 根据有关要求修改部分字词)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