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啸,男,汉族,浙江镇海人。1948年7月1日出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学位/学历:博士

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外比较文学


生平

徐志啸,浙江镇海人,1948年7月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生(77级),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79级),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86级)。复旦大学文学硕士(1982年),北京大学文学博士(1988年)。先后师从陈子展先生和林庚先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古代文学两个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兼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特聘专家。《国际汉学》《汉学研究》《中国楚辞学》《先秦文化与文学》等学术刊物编委。甘肃省特聘“飞天学者”、西北师范大学讲座教授。

曾兼任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客座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香港岭南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客座研究员、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与中文系兼职教授、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兼学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泰国皇太后大学汉学院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韩国忠南大学客座教授。

 

教育科研

研究领域:

主要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外比较文学,其中重点专攻先秦文学(以楚辞为中心)和中外文学关系。

学术成就: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外比较文学,以先秦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及海外汉学为中心。已出版学术专著及论文集《楚辞综论》、《诗经写真》、《楚辞展奇》、《玄妙奇丽的楚文化》、《中外文学比较》、《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简史》、《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近代中外文学关系》、《古典与比较》、《日本楚辞研究论纲》《叶嘉莹与中西诗学》、《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简明中国赋学史》、《楚辞研究与中外比较》、《思与辨》《楚辞十讲》《今古随笔》《学问魅力》《诗经楚辞选评》等十多部,编著《历代赋论辑要》、《中国古代文学在欧洲》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独立主持并主要参与完成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一项。

曾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日本东京大学、秋田大学、东北学院大学、富山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外国语大学、忠南大学;泰国皇太后大学、朱拉隆功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大学;台湾佛光大学、中央大学、明道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台东大学、屏东教育大学、静宜大学等——讲学。

应邀赴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院;德国波恩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琉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浸会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非大学;台湾元智大学、玄奘大学、东海大学、东华大学;韩国东国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等——访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讲授课程:

中国文学史、楚辞研究、中外传统文学比较研究、屈原与世界文化、比较文学导论、近代中外文学关系、比较文学研究、欧美文学专题等。


人物观点

从比较视野看中国文学

徐志啸从比较视域出发,多层面、多角度对中西文学的若干方面进行了比较。首先,徐志啸从《离骚》和《神曲》中的“天堂”入手,对屈原和但丁的创作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但丁憎恨当时的教皇,屈原则表达了对小人的憎恨,赞扬了当时的君主;但丁认为升入天堂前需要经过炼狱,屈原也认为升入天堂需要自身的努力;但丁所写天堂受基督教文化影响,而古时楚国也有人死后有灵魂和意识的传说。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作家的创作都受民俗、民风的影响。 徐志啸还对陶渊明诗中的“桃花源”与欧洲的“乌托邦”思想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桃花源”是有史料记载的现实存在,陶渊明并不反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是受到统治者支持的,而“乌托邦”则是空想出来的,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徐志啸还从中西文字的差异入手,分析了中国短诗、抒情诗发达而叙事诗、长诗少的原因。最后,徐志啸指出中国的古代文论应该重建话语体系,进行现代转型,与现代文化进行交流、融合、碰撞和比较。


Copyright © 2013 |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3670 邮编:200433

历史访客: